吴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收稿日期: --
Jayedi A, Soltani S, Zargar MS, et al. Central fatness and risk of all cause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72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J]. Br Med J, 2020, 370:m3324. DOI:10.1136/bmj.m3324.
全文
体重指数(BMI)不能反映身体的区域脂肪分布,中心性肥胖指标在估计肥胖时可能比BMI更准确。b本研究应用系统综述和剂量反应荟萃分析,探究了中心型肥胖指标(包括腰围、臀围、大腿围、腰臀比、腰高比、腰股比、身体肥胖指数和体型指数)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并阐明他们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作者检索了PubMed和Scopus截止2019年7月的所有相关文章和综述,以及参考文献列表。纳入的文献为报告了至少三类中心型肥胖指标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采用随机效应、剂量-反应荟萃分析来评估线性趋势。采用一级线性混合效应荟萃分析来拟合剂量-反应曲线。作者检索了998 745项研究,并阅读了其中的1 950项与研究相关的文献全文。最终纳入7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2 528 297名参与者。结果显示,各种中心型肥胖指标的HR(95%CI)值如下;腰围 (每增加10 cm):1.11 (1.08~1.13, I2=88%, n=50);臀围(每增加10 cm):0.90 (0.81~0.99, I2=95%, n=9);大腿围 (每增加5 cm):0.82 (0.75~0.89, I2=54%, n=3);腰臀比 (每增加0.1单位):1.20 (1.15~1.25, I2=90%, n=31);腰高比 (每增加0.1单位):1.24 (1.12~1.36, I2=94%,n=11);腰股比 (每增加0.1单位):1.21 (1.03~1.39, I2=97%, n=2);身体肥胖指数 (每增加10%):1.17 (1.00~1.33, I2=75%, n=4);体型指数 (每增加0.005单位):1.15 (1.10~1.20, I2=87%, n=9)。研究发现,腰围、腰高比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近乎J型的关联;腰臀比和A型体型指数呈单调正相关;身体肥胖指数与全因死亡呈U型相关。结果 提示,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腰股比、身体肥胖指数和体型指数等评估中心型肥胖的指标均与较高的全因死亡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较大的臀围和大腿围与较低的风险有关。中心型肥胖的测量指标可以与体重指数一起使用,作为确定过早死亡风险的补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