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主办。
文章信息
- 袁平 陈铁晖 林修全
- 中国东、中、西部人群期望寿命差异分析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4,48(8)
- http://dx.doi.org/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4.08.019
- 引用本文:
-
文章历史
- 投稿日期: 2013-12-08
陈铁晖 350001 福州,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与慢性病防治所;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基地
林修全 350001 福州,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与慢性病防治所;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学基地
作为衡量人口健康水平、国民经济发展和卫生健康工作的指标,期望寿命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我国首次将期望寿命作为国家五年规划纲要指标之一[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资料来自于《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简称报告)[
2.年龄组死亡率的漏报调整: 采用200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死亡率0.65%(本调查为0.61%)[
3.期望寿命: 采用简略寿命表法[
4.标准化死因别死亡率: 为了消除不同地区年龄构成对年龄段总死亡率的影响,按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比计算各年龄段各死因别标准化死亡率,以消除不同地区年龄构成对年龄段总死亡率的影响,获得较客观的死亡率。
5.地区划分: 根据报告,参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将我国内地按自然地理划分成东、中、西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间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6.东、中、西部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组分解: 本研究采用Arriaga[
7.东、中、西部期望寿命差异的死因分解: 本研究重点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损伤中毒对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根据Arriaga死因分解法,计算各年龄段某死因别死亡率的变化对期望寿命产生的影响,分析各地区不同死因别对期望寿命差异的贡献。计算公式如下:
该方法假定在(二、结果
1.东、中、西部人群期望寿命比较: 调整死亡漏报率后,以报告中3个地区的死亡率计算期望寿命,2004–2005年全国人口总的期望寿命为73.69岁。东部为75.84岁,中部为72.95岁,西部为72.36岁。
2.东、中、西部年龄组段对期望寿命差异贡献的比较: 以东部为基准,东、西部比较,儿童组总效应对期望寿命差异贡献率较高(65.9%),主要由儿童组间接效应(–1.899)引起;东、中部比较,老年组和儿童组的总效应对期望寿命差异贡献率较高,分别为44.2%、34.6%,主要是老年组的直接效应(–1.276)和儿童组的间接效应(–0.827)引起。另外,东、西部各年龄组段总效应之和为–3.47,东、中部各年龄组段总效应和为–2.88,和寿命表计算的结果(东部期望寿命高于西部3.48岁、高于中部地区2.89岁)相符合,从而也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
3.东、中、西部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差异贡献的比较: 以东部为基准,东、西部比较,呼吸系统和损伤中毒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差异贡献率较高,分别为24.7%、23.0%;东、中部地区比较,呼吸系统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差异贡献率高,为39.3%,损伤中毒和脑血管疾病分别对期望寿命差异的贡献率为24.0%、22.0%(
三、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虽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近年来与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饮食等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如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居于前3位的死因,成为导致人群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死因[
笔者对各年龄组段死亡率采用标准化率进行比较,使得死亡率具有可比性,这与同类研究有些不同[
[2]陈竺.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全国妇幼卫生信息分析报告[M]. 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 2012.
[5]孙振球. 医学统计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6]ArriagaEE. 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the change in life expectancy[J]. Demography, 1984, 21(1):83–9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2.
[8]YangS, KhangYH, HarperS,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rapid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in South Korea[J]. Am J Public Health, 2010, 100(5):896–903.
[9]苏健婷, 高燕琳, 韦再华, 等. 2000–2010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差异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 34(3):250–253.
[10]王艳红, 李立明. 中国1990–2005年不同时期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8, 29(3):262–266.